6.95 亿人追更!微短剧正成文化新坐标
通勤路上、午休间隙,打开手机刷一部微短剧,早已成很多人缓解压力的日常。如今,这种吸引了6.95亿用户的文艺类型,已悄然跳出“流量爽剧”框架,正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坐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冬近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上指出,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坚持精品化的创作方向,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作生态。这三点要求,不仅为视听文艺的繁荣发展确立了方向,也为微短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根,才能立得稳;以精品为本,方能走得远;以生态为基,方能恒久繁荣。唯其如此,微短剧才能在新时代生根、开花、结果,成长成为真正属于人民、属于时代的艺术。毕竟,能走进亿万人日常的内容,本就该有打动人心、映照时代的力量。

一、
以人民为中心:
新大众文艺的方法论
以人民为中心,是微短剧发展的根本立场,也是其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精神根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创作导向,微短剧才能真正从流量文化走向时代文艺。
第一,微短剧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微短剧降低了传统影视的消费门槛,使男女老少都能在工作、休息、通勤的片刻参与其中,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追求情绪释放与精神慰藉的需要。这种碎片化、遍在化的传播,让文艺更深地渗入日常,让文化的温度抵达每一个普通人。当前,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5亿人,它不仅让视听内容“人人可看”,更让“人人可创”。微短剧已经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创作者从生活中发现故事、凝炼情感。论坛嘉宾普遍认为,微短剧的创作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点众科技出品的《西城无小事》《东坡先生赶考记》正是以“小人物看大时代”的视角取材现实生活;听花岛传媒提出“用短剧治愈世界”,其作品也是通过亲情、爱情、邻里情的细腻表达,让观众在几分钟的剧情中获得温度与慰藉。这些作品让“真情”“真意”“真生活”成为微短剧的底色,也使短剧从“流量快感”迈向“精神共鸣”。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以社会效益为先,让主流价值深入人心。微短剧不仅要“好看”,更要有“正能量”。此次论坛集中发布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创作与倡议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等部门推出“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共21部剧目,推动普法教育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 以短剧形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些举措加快微短剧从单纯的娱乐消费迈向社会价值承载的新阶段,成为传播法治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大众审美的重要载体。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种创作立场,更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论。只有微短剧成为表达个体情感、集体情绪与时代精神的窗口,它才能够超越“短内容”的边界,成为一种记录现实、凝聚共识、塑造价值的文艺样本。
二、
以精品化为导向:
从爆款逻辑到时代精品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固然带来了市场活力,但也催生了题材跟风、叙事雷同、审美单一的“快餐式创作”。如何让微短剧“短而不浅、短而不简,短而不俗”,成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命题。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只有突破“流量逻辑”、强化“精品导向”,才能让微短剧成为代表时代精神的文艺样式。
第一,精品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谈到,“内容质量的提升,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在广电总局的指导下,红果短剧与抖音三次提升平台内容审核标准,从创作源头推动精品化生产。一方面,平台鼓励创作者精研剧本,强化剧情逻辑、人物塑造与故事内涵,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另一方面,在制作环节系统提升场景搭建、服装造型与拍摄剪辑水准,实现视听质感的整体跃升。基于标准的提高和机制的完善,一批兼具艺术水准和价值导向的精品力作持续涌现,红果以自身实践推动行业从“数量竞争”走向“品质竞争”。
第二,精品化是破解同质化的要诀。完美世界影视负责人曾映雪指出,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复刻爆款模型、追求短期回报”。对此,多位嘉宾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听花岛传媒品牌总监夏晓艳透露,公司原创内容占比已提升至70%,避免“网文一版多拍”的题材重复。山海星辰总经理李鸿坚强调,要让短剧触及社会议题,如反诈、家庭伦理、代际沟通等,让作品在共情中具备社会温度。九州文化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仲佳奇指出,AIGC、虚拟制片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效率,更为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带来新突破。
第三,价值叙事是精品化的灵魂。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总经理周裘提出,要“让大思政钻进小情绪”,以人间烟火承载时代精神。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也指出,“短剧之‘短’,在于形式,而非价值之‘浅’”。这意味着,微短剧的精品化不止于审美层面的精致打磨,更在于文化层面的价值塑造。唯有具备思想温度与审美高度,作品才能在快节奏的叙事中呈现出持久的精神力量,使“小内容”展现“大魅力”。
第四,政策与平台的双重激励正在形成“精品合力”。在政策层面,广电总局通过完善推优机制、优化创作引导,为精品短剧生产营造良好环境;在产业层面,各大平台积极响应,形成多元激励格局。芒果TV“大芒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创作基金,单剧最高激励可达300万元,并推出“AIGC百部计划”,以科技赋能内容创新;腾讯视频以“价值罗盘”锚定创作方向,对制作方、导演、编剧及IP四个维度提供最高500万元厂牌激励,鼓励系统化精品创制。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发力,使得精品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全行业共同推动的大趋势。

三、
以良性生态为保障:
文化创新的制度支撑
第一,制度护航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此次论坛发布的《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加快推动行业进入“法治化、规范化、长期化”的轨道。同时,北京市广电局的“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则以地方政策实践探索出微短剧扶持的新模式,引导创作实现社会效益与艺术水准的双提升。这些制度创新,使政策不再只是“约束”,而成为行业发展“助推器”。
第二,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底层支撑。多位论坛嘉宾强调,微短剧质量的提升,根本上取决于创作者的成长与积累。北京广播电视台燃剧社编剧徐然指出,要用情感共鸣留住观众,让作品在真实情绪中打动人心;听花岛演员韩雨彤认为,“共情是创作的关键”,演员必须理解并热爱角色,才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麦芽传媒副总裁梁彪提到,要重视用户反馈,用真诚回应观众期待。北京师范大学的杨乘虎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赵晖教授也强调,微短剧创作要以“人文为本”,强化编剧与导演的专业化培养,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作者成长的环境。一个“有梯度、可持续、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生态,正成为微短剧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微短剧的生态边界正在持续拓宽。从内容到产业,微短剧正从“网络文艺样式”变为“文化产业引擎”。2025年1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重点强化“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六大创作方向,并以此推出精品、形成示范。此次论坛也同时发布了“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快微短剧突破娱乐消费的单一属性,成为“链接”各行各业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积极响应政策导向。芒果TV通过“微短剧+”模式联动文旅、电商等产业,快手推动分账、会员、品牌、出海等多元盈利模式崛起,形成“内容驱动长期价值”;九州文化则聚焦让中国故事“走出去”,推动微短剧出海、促进文化交流。
微短剧的崛起,是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的一次积极创新。如何让创作焕发活力、迸发新能量而成为映照时代的新的文化坐标?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坚持以精品为本的艺术标准,夯实以生态为基的制度支撑,微短剧才能在短中见深、在微中见大,成为时代的记忆,成为回响世界的中国声音。
(作者:董潇潇 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