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十四五”以创新破解转型瓶颈的跨越之路
以科技转型促产业升级
——我市“十四五”以创新破解转型瓶颈的跨越之路
记者 文星乃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强科技”行动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瓶颈,在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技术攻关、主体培育与人才引育领域协同发力,构建起“资金—平台—技术—企业—人才”联动的创新生态,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转型促产业升级的特色之路。
从全省首款“科创贷”解企业燃眉之急,到全国重点实验室突破“卡脖子”技术;从创新人才集聚形成智力梯队,到科技型企业梯次壮大激活市场活力,科技的种子在镍都大地生根结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金融+平台”双轮驱动,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以前融资流程烦琐、担保门槛高,‘科创贷’放款快、流程简,还帮我们用专利贷到了款,终于能安心搞技术攻关了!”金昌泵鑫旺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王江飞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科技企业的共同心声。
为破解融资难题,我市率先在全省组建工商银行金昌科技支行,推出全省首笔科技创新信贷产品“科创贷”,后续纳入甘肃银行、农商银行形成“3家合作银行”格局。截至“十四五”末,累计为20余家企业放贷超1亿元。
同时,我市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19件专利转化为902万元融资“硬通货”,再叠加10亿元镍都产业投资基金、1.6亿元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基金等,构建起“信贷+质押+基金”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金融“活水”持续滴灌的同时,我市创新平台矩阵也在加速成型,为技术突破搭建起“硬核载体”。
走进金川集团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精密仪器监测高纯镍提取过程中的杂质含量——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领头雁”,该实验室于2022年完成重组升级,新增工业数智化、羰化冶金等研究方向,每年可承担10余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任务。
与此同时,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稳步推进,两大“国字号”平台协同发力,为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技术突破筑牢根基。
顶尖智力的引入更让平台创新能力再上台阶:中国工程院吴爱祥院士工作站2024年落户后,已牵头开展“镍矿绿色开采技术研究”等3个重点项目,带动培养本土科研人才20余名;先进镍钴铜金属及新材料中试平台加快建设,目前已有5项技术在这里进行中试;6个市级企业创新联合体相继建立,构建了“一产业一平台”支撑体系;1个省级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功组建,实现了民营企业建立省级创新平台的“零的突破”。
截至“十四五”末,我市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50余个,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奶绵羊科技小院”“国家牧草体系金昌试验站”等协同创新基地12个,形成覆盖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网络。
为打破资源壁垒,金昌科技大市场还与兰州科技大市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目前已在线共享321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692项技术成果、824名科技专家资源,仅2024年就促成跨区域技术合作17项,让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动、精准匹配。
“技术攻关+主体培育”双向发力,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6N5高纯镍靶向除杂、核电用镍基合金锭工业化试制、钍基熔盐堆用高温合金带材制备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国首台8立方米地下铲运机下线、全球首创镍原料火法生产线投产,电池磨砂面超软铜带填补行业空白;
——培育出我国首个乳用绵羊新品种“元生爱特奶绵羊”。
这些成果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截至“十四五”末,我市已有高导屏蔽镍粉、负载型催化剂钌前驱体、耐寒耐低温电缆等20余种“专精特新”产品投放市场,推动2024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13.58亿元,较2021年的6.42亿元实现翻倍增长,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位居全省前列。
技术突破的价值,最终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不光给奖励,还手把手教我们做研发核算、准备高企申报,一路帮衬着成长。”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忠元说,前两年企业卡壳在钛材纯度难题上,市科技局不仅支持企业建设钛材料联合实验室,还牵线北京科技大学院士团队每年驻企60天进行攻关。最终研发出“电子束冷床熔炼技术”,让钛材纯度达到99.995%,附加值翻了3倍。后续金融部门又给予企业1.26亿元科技贷款,补上资金缺口。
“在金昌,企业从不是孤军奋战,政府把我们的事当自家事。在这创业,安心、放心!”田忠元感慨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起“政策激励+精准服务+梯度培育”的企业成长体系。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增幅安排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年均增幅达17.8%;先后出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奖励实施细则》等10余项政策,187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1.95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和“三高企业(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培育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高’企业”四级培育库,组建专项服务专班,为拟培育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布局、规范研发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1家,较2020年增长181%;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3家,“三高”企业19家,形成了“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存的创新主体格局。
此外,第24、25次金川科技攻关大会邀请20位院士“把脉问诊”,新能源电池、化工循环领域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14份转化协议,让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人才引育构筑智力梯队,夯实创新核心支撑
“金昌的人才政策太贴心了,不仅给科研经费,还解决了住房、子女入学问题,让我和我的团队能沉下心来搞绿色农药研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引进人才王浩,已在金昌扎根两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引进来”与“培养强”相结合,围绕“2+4”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人才梯队。
“要破解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首先要引来能啃‘硬骨头’的专业人才。”金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这一思路,我市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昌市2023-2025年人才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出“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从科研经费使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为人才松绑赋能。
同时,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机制,每引进一个重大产业项目,同步对接配套人才团队:在引进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时,连带引入拥有10名博士的新材料研发团队;在推进镍基高温合金产业化时,吸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家团队入驻,实现“项目落地即人才到位”。
“柔性引才”则打破了地域与身份的限制。我市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定期来金指导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南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建招才引智工作站,柔性引进范志金教授团队等25个创新创业团队,覆盖有色金属新材料、绿色农药、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
为让智力资源高效对接产业需求,我市还建成648人规模的科技专家库,涵盖材料科学、农业技术、智能制造等20余个领域,通过“科技专家金昌行”活动,邀请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高校院所专家实地考察,双方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我们通过‘人才+项目’的模式,让青年人才在科研一线快速成长。”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其中“新型镍钴电池材料研发”“奶绵羊高效繁育技术”等12个项目成果已转化应用,带动23名青年人才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针对企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我市选派市级科技专员驻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项目申报等“一对一”服务;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地头,推广玉米制种、牧草种植等先进技术,帮助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建成2个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1家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出“大国工匠”2名。此外,我市还返聘40名退休高层次人才,组建“产业发展智囊团”,为企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其中原金川集团研究院院长王建国牵头的“羰化尾料提取贵金属技术” 项目,为企业新增产值8000万元。
截至“十四五”末,我市拥有省级领军人才23名、省优专家15名,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0%和33%,形成了“院士专家当顾问、领军人才挑大梁、青年人才冲在前、技能人才作支撑”的人才格局。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我市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打造“人才特区”,让更多优秀人才在镍都大地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