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引领绘就生态画卷 文旅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蹚出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 张建强 刘亚莉
崆峒山下,胭脂河畔,“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正以勃勃生机诉说着蜕变。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以党建为引领、文旅融合为抓手,创新“美丽乡村+庭院经济”模式,成为辐射周边的乡村旅游标杆,在乡村振兴赛道上书写精彩答卷。
党建引领:筑牢振兴“主心骨”
西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红色阵地氛围浓厚,这里既是党员活动的核心场所,更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引擎”。“我们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示范在项目一线。”村党支部书记朱学介绍,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党员带头发展农家乐、露营基地、民宿,目前18户农家乐中党员示范户占8户。
“崆峒山居·文旅康养产业园”项目推进中,村党支部创新“党建联建”机制,联合施工方、投资方成立临时党支部,仅3个月就完成土地流转、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实现“党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日”,党员们还会开展环境整治、旅游服务培训等志愿服务,“党员就是旅游宣传员、服务排头兵”成为全村共识。
文旅融合:激活增收“新动能”
依托崆峒山5A级景区辐射优势,西沟村深挖黄帝问道传说、道教文化,让千年文脉与现代旅游碰撞火花。文冠书苑里,窑洞改造的阅读空间古色古香,千册藏书与非遗展陈相映成趣,定期举办的读书会、民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书香中触摸文化根脉;夜幕下的露营基地热闹非凡,8家由闲置院落改造的营地各具风情,旺季一晚接待200余人,带动50多户村民增收。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模式,西沟村引进8家企业,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滑翔基地、跑马场等新业态,将望驾山黄帝传说、灵官庙明清碑刻等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本。如今,休闲、养生、产业园三大片区形成协同格局,游客可乘滑翔伞俯瞰山水、品罐罐茶体验民俗、宿星空营地对话古今,文旅融合动能持续释放。
庭院经济:扮靓乡村“新颜值”
“美丽庭院”是西沟村的金色名片,村里创新“庭院经济+”模式,通过“政府补贴+农户自筹”,拓宽道路500米,改造农户庭院26户,建成文化巷道12个、文化创意园1处,鼓励农户盘活房前屋后空间发展特色产业。
村民翟福家的院子里,秋菊烂漫、瓜果飘香,改造后的农家乐年收入超5万元;全村30多户“美丽庭院”中,苹果树、柿子树挂满果实,菜畦里萝卜、白菜长势喜人,游客可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菜。村里还依托自然山泉,投资50余万元建成西沟清泉纯净水厂,带动3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10万元以上,年产值达80万元。
共建共享:绘就振兴“新图景”
西沟村的嬗变,源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项目建设中,村集体以土地、资源入股,企业负责资金与运营,农户通过务工、经营深度参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
物质富裕的同时,村里定期评选“好媳妇”“文明家庭”,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如今,崆峒镇正推进“崆峒山居·文旅康养产业园”建设,打造民宿产业集中区,推出“云栖·印宿”“印象崆峒”等精品民宿,并计划在文化演艺中心推出“问道崆峒”“秦皇祭天”等旅游演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昔日小山村到乡村旅游标杆,西沟村以“先锋领航生态绿,文化赋能产业兴”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打造特色。这座崆峒山下的村庄,正以独特魅力,持续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