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首席科学家”现原形,还需铲除滋生土壤

2025-11-20 12:47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陈广江

□ 陈广江

首席科学家是个大骗子?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导的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这位“首席科学家”的履历堪称耀眼:陕西高考状元、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有170余篇SCI论文、68项国际专利、3部学术专著……但从高校通报和媒体调查看,这些光环大多经不起推敲,所谓“首席科学家”已现出了原形。

一个建立在虚假身份和履历上的“首席科学家”,竟在高校体制内畅通无阻,令人大跌眼镜。纵观此次事件,最让人困惑的是审核机制的失守。按理说,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理应对其关键履历和重要成果进行严格核查。但现实是,记者通过公开渠道简单检索就发现的问题,高校却未能及时识别。

近年来,类似事件并不少见。从假院士到假参事,从假将军到假外交官,各类“山寨专家”频频现身学术论坛、企业活动现场。这些骗术之所以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帽子”和“头衔”的过度追捧。有的单位急于装点门面,见到响亮的名号就降低审核标准,这种“头衔饥渴”无形中为造假者提供了生存空间。

学术造假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浪费国家科研经费,挤占真正科研人员的资源,更损害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一旦“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受损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声誉。因此,每一起造假事件都不能止于个案处理,必须深挖根源,堵塞制度漏洞。

杜绝此类荒唐闹剧,需多方协同发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建立更严谨、更透明的人才评价机制。对引进人才的关键履历,不能仅凭个人提供的材料,而要建立多渠道核实机制。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更有效的背景审查。

更重要的是破除“唯头衔论”的用人观念。头衔和荣誉固然重要,但绝非衡量人才的“金标准”。科学的人才评价,应看重实际学术贡献和科研能力,而非堆砌的光鲜头衔。公众也应树立更加理性的价值观,不要被华丽的外包装所迷惑。

高校承认“材料审核把关不严”,并表示将严肃问责、举一反三,其态度值得肯定。希望更多高校、科研机构能引以为戒,从源头上筑牢防线,让造假者无处遁形、无空可钻。相比事后追责,事前预防和制度建设显然更为重要。

此案仍在侦办中,最终结果有待法律裁定。但无论如何,警钟已再次敲响。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容践踏。只有铲除滋生造假的土壤,才能让科研环境更加清朗,让真正有才华的学者安心治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