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4170元开锁费,是谁给了商家“趁人之危”的底气?
□ 吴睿鸫
近日,合肥在校大学生聂女士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自己通过美团平台联系商家提供上门开锁服务,事后竟被要求支付总计4170元费用。由于聂女士独自在外租房,且当时天色已晚,虽明知遭遇“天价开锁”陷阱,但为确保人身安全,她不得不支付了全款。(11月18日《大皖新闻》)
“以为540元搞定,最终付了4170元”,合肥女大学生聂女士的开锁遭遇,像一则现实版的“消费陷阱寓言”。当独自租房的女生遇上步步加价的开锁师傅,当天色渐暗的安全焦虑撞上层层叠加的收费名目,这场半小时内完成的服务,最终开出的不仅是天价账单,更是平台监管失守、行业乱象丛生的民生考题。
这场收费骗局的“套路”堪称教科书式的恶劣。从平台低价引流,到客服引导私下联系跳过监管,再到师傅现场以“C级锁需强拆”夸大难度,随后分五次层层加价,最后逼拍“自愿付费”视频留证。每一步都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弱势处境。聂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从“26元引流收1300元”到“上门费变强制消费”,同类投诉早已暴露出开锁行业“低价钓鱼、现场宰客”的通病。
面对投诉,涉事商家竟以“师傅是外包的,仅收信息费”为由撇清关系,将责任推给失联的师傅。这种“平台-商家-师傅”的松散合作模式,本质上是监管责任的真空地带。商家既享受平台流量红利,又不愿承担服务监管义务,把消费者权益当成外包风险的“缓冲垫”,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而师傅将A级锁伪称C级锁、用B级锁冒充C级锁的行为,已超出价格争议范畴,涉嫌消费欺诈。
《服务零售业务商户履约保障管理办法》明确禁止“诱导更换配件借机加价”,却对“引导线下联系”的违规操作视而不见。当服务流程脱离平台闭环,所谓的价格公示、资质审核便沦为空谈。更讽刺的是,平台规则要求商家“服务前明确报价并获确认”,但聂女士的遭遇中,这一核心条款被完全架空,暴露了规则“上墙不上心”的执行漏洞。
监管部门的介入不能止于“按流程处理”。开锁服务涉及社会治安与消费安全,从业者需公安备案,价格也应明码标价。目前辖区市监部门的“核实处理”虽符合程序,但面对此类即时性消费欺诈,更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律师已明确指出,商家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监管部门应主动介入调查,不仅要帮聂女士追回损失,更要顺藤摸瓜整治行业乱象。
根治“天价开锁”,需筑牢三重防线,平台要关闭“私下联系”的漏洞,将服务全程纳入监管;商家需承担起主体责任,杜绝外包师傅的任性宰客;监管部门应强化常态化巡查,对价格欺诈“零容忍”。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正规服务、留存沟通证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相关方需共同努力,让独自居住的女生不必在安全与钱包间做选择题。
一把锁的价格,不该超出民生保障的底线。聂女士的4170元账单,是给平台监管、行业规范敲响的警钟。唯有堵上漏洞、压实责任,才能让“紧急服务”真正成为消费者的定心丸,而非少数人的敛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