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以治理现代化撬动乡村大振兴
□ 张忠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划定了清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稳住农业基本盘、激活农村新动能,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以治理现代化为支点,撬动农业升级、农村焕新、农民致富的深层变革。这种变革藏在政策落地的精准里,显在资源调配的效率中,更融在广袤乡土的生动实践中。
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让农业生产强起来,打破“靠天吃饭”的千年困局。规划建议提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这一方向在甘肃的实践里已给出鲜活答案。张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肥,无人机掠过麦田喷洒农药,曾经的旱作农田蜕变为“吨粮田”;定西围绕马铃薯构建全链条体系,从种薯研发到精深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联结,小土豆不仅端上全国餐桌,更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将科技、标准、品牌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才能让农业摆脱“低附加值”标签,真正迈向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还要让乡村建设美起来,实现“宜居”与“宜业”的双向奔赴。规划建议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甘肃的探索极具代表性。陇南不搞“一刀切”改造,保留村落原有风貌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治理和道路硬化,让老村庄焕发新颜;同时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直播新业态,成县核桃、礼县苹果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这种“颜值”与“产值”并重的建设模式,既守住了乡村的“乡愁味”,又激活了发展的“新动能”,正是治理现代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鲜活体现。
治理现代化更要让政策保障实起来,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规划建议提出健全多元投入格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甘肃在这两方面都有扎实举措。为支持种业振兴,甘肃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敦煌种业开展品种研发;针对农户贷款难,推广“农户信用贷”“产业链贷”,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还出台人才下乡政策,给予返乡创业者场地、税收优惠,吸引大批“新农人”扎根乡土。这些政策不是零敲碎打的“补丁”,而是环环相扣的“组合拳”,通过精准滴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在这场深刻的乡村变革中,治理现代化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它要求我们从“管理”转向“服务”,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协同”。以治理现代化为引领,让每一寸土地都有制度守护,每一个主体都能参与共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独特光彩。这不仅是发展的必然,更是对这个伟大时代最温暖的回应。